豐水省份為啥還要節水
   --來自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調查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侯雪靜、於文靜)豐水省份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水質性缺水問題成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記者日前隨水利部“節水中國行”中央新聞採訪團在湖北、湖南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調研瞭解到,當地發揮豐水地區節水潛力,探索節水經驗。節水在減少污染、促進經濟轉型、治理城市“內澇”等方面具有特殊意義。
      節水即是減污
      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稱,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湖南地處長江中游以南,人均水資源量約2500立方米,“兩湖”是歷史上的“魚米之鄉”。
      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引發的水資源污染,清潔水源不足等水質性缺水是豐水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
      水資源污染容易,治理難。解決水質性缺水的關鍵是節水,節水是最有效的水資源保護手段。
      據通用算法,使用1立方米水將產生0.7立方米的污水,按照最低1:40的納污標準也需約28立方米的清水來降解。節約一噸水,意味著少污染28立方米水。
      節約勝於治理。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湖北、湖南的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實現了“增產增效不增水”。以武漢為例,2000年至2013年,萬元GDP用水量由309立方米下降到44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461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
      這背後是政府運用價格杠桿,嚴格監管的結果。企業超計劃用水將按2至5倍繳納水費,且推高排污成本,偷排污水將被奉高達百萬元,在多重壓力下,節水成為企業最經濟的選擇。
      對於一些特殊行業,節水意味著企業的生命。荊門市金龍泉啤酒廠通過技術、管理“兩手抓”,將節水指標細化到每道工序、每個人,實現生產每噸啤酒耗水2.99噸,遠低於3.8噸的行業標準。
      節水促經濟轉型
      我國農業用水占比約為65%,是節水的主戰場。在湖北省鐘祥市石碑鎮彭墩村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記者看到節水灌溉系統遍佈田間地頭。
      “以前大水漫灌,一次灌滿十天不管,浪費水還產量低。現在用滴灌,每天四次定量精準灌溉,產量和效益上去了,還節約了大量的水。”彭墩村黨支部書記張德華說。
      節水灌溉技術的引進改變了農民家庭式經營的生產關係,從分散式種植向集中種植轉變,實現了節水增效。
      彭墩村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統一經營模式,通過不斷優化用水結構,由單純種植糧食作物向種植蔬菜、果樹、種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轉變,1000畝土地實現年產綠色蔬菜2000萬斤,利潤1000萬元。
      這隻是湖北省荊門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生態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之一。現在當地依托優質水資源,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等第三產業。“用20%的土地解決了80%的農民就業問題”,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以節水為“抓手”的轉型升級在工業企業也全面展開。在政府主導下,一方面推動企業加大節水的硬件投入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產業政策上的“用水紅線”,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長沙規定,對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超過21立方米的企業不予落地;武漢出台政策鼓勵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低耗水型企業發展。
      節水從點滴做起
      城市節水涉及千家萬戶。長沙市戶表改造及二次供水設施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李群介紹,當前有20%的水量浪費在“最後一公里”,城市管網滲漏影響水量、水質和水壓,不及時排查還將造成地面塌陷。
      為向“最後一公里滲漏”宣戰,湖南農業大學2009年開始累計投資808.98萬元建設給水管網監管系統,通過智能監控水錶實時監控,單查堵管網漏點一項4年來節水985.6萬噸。
      要技術節水,更要意識節水。武漢市百步亭社區居民陳元炎,自建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養近千盆花,一年節水近200噸,被評為武漢市“節水示範家庭”。
      為推廣陳元炎的節水妙招,武漢市水務局資金扶持建設家庭雨水收集裝置,帶動300餘戶家庭,年節約用水約1.5萬立方米。
      節水意識在百步亭社區已經融入當地社區建設規劃,鋪設管網收集雨水作為小區綠化和景觀用水,每年節水6萬立方米,降低了物業運行成本。
      “在豐水地區抓節水,關鍵在樹立節水意識,貫徹到生活點滴。”武漢市節水辦主任葉輝說。
      當前各地多種手段開展節水宣傳,“全國節水教育基地”--武漢節水科技館,通過虛擬技術、人機互動等方式普及節水常識,將節水意識“從娃娃抓起”。  (原標題:豐水省份為啥還要節水?-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mdjy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